桥梁界“诺贝尔奖”——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的荣誉榜单中,中国桥梁有9座,贵州占据了4席,而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公路集团总工程师张胜林就参与建设了其中的2座。在几乎是男性从业者的领域里,她是为数不多的女性领军人物。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的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给公路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和考验,也孕育了一座座高桥、长隧。截至2022年底,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331公里,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世界高桥前100名中近半数在贵州,几乎囊括所有桥型,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张胜林自1993年参加江界河大桥建设以来,已在交通施工领域“征战”了30个年头,一次次挑战自我的难忘经历却始终记忆犹新。建设重庆江津观音岩长江大桥时,由于长江上游水流湍急,大吨位浮吊无法到达桥位处。张胜林为了不耽误工期,创造出“门式浮吊拼装钢围堰施工工法”,不仅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还为项目节约成本1000余万元人民币。
建设贵州务川珍珠大桥时,条件极端困难,张胜林“闭关”一个多月,研究出不受地形条件限制、改善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成桥品质的成套施工工艺技术——负角度竖转施工工艺技术,有效解决了u型峡谷地形条件拱桥的施工难点。
在世界最高混凝土高塔桥——平塘特大桥的建设中,张胜林又组织研发了新型后喂式桥面吊机,实现了山区叠合梁整节段施工,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平塘特大桥也获得第38届国际桥梁大会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
正在建设中的纳晴高速乌蒙山特大桥位于v行峡谷地带,两岸绝壁陡峭,张胜林提出了全新的桥梁结构形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拱桥”。该桥型结构自重轻、耐久性好,可以实现山区桥梁装配化施工,同时也是目前的“世界唯一”。
30年来,张胜林参与和主持建造的大小桥梁不计其数,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级工法、5项发明专利,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桥梁人物”。
“不管是建桥还是修路,贵州‘走出去’都有很大优势。”张胜林告诉记者,贵州公路集团先后参与蒙古国、格鲁吉亚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格鲁吉亚e60高速公路是贯穿该国东西部并连接亚欧交通干线的唯一国际交通纽带,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点项目之一。“格鲁吉亚的建设条件跟贵州很相似,所以我们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桥隧施工技术都能用上。”张胜林说。
在张胜林看来,正是贵州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贵州精湛的建桥技术和丰富的施工工艺,“未来我们将加快‘走出去’步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贡献‘贵州方案’”。
除了建桥,张胜林近年来还把精力放在绿色公路建设方面,目前她和团队正在为一条高速公路设计绿色低碳实施方案。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准备提出“加强磷石膏综合利用和支持贵州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议。
张胜林说,希望把建筑产生的固废和工业固废结合起来,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助力建筑业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